珠串探源

宝石猎手大未 彩色宝石网联合创始人,首席宝石学家

2018-09-21

0
0
8679
0

这几年文玩珠串确实火热了一把,其在大众的普及的程度令人瞠目结舌,据说文玩珠串成了“中年油腻男”的标配。可能我们大多数人认为珠串文化是纯粹中国的,但其实并不尽然,这篇文章我们来看看那些正在流行和曾经流行的珠珠们。

 

人类最早使用珠串的历史可以回溯到40000年前,考古发现不同地区的人类祖先似乎有着同样的佩戴珠串的爱好,这些珠串的材料可能是鹅卵石、贝壳、动物牙齿、爪子、陶土、天然玻璃等。应为珠子bead一词的来源是盎格鲁撒克森文字中的bidden(祈祷),由此可以看出最早的人类从一开始就把珠串和神秘力量、宗教、祈祷联系在一起。而让珠串文化成为全球流行和佛教的传播有很大的关系。


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时候佛教起源于印度,在公元1世纪的时候传到了中国,4世纪左右传到朝鲜,6世纪传到日本,8世纪才传播到西藏,在佛教成为这些当时这些地区的最主要宗教后,佛教的理念得到了极大的传播,伴随的是佛教用品的兴盛。

 

佛教的最核心理念是宽容,这一点也在佛教采用的珠串-佛珠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佛珠的最主要体现形式是念珠,使用念珠的传统最早来自印度教,佛教僧侣的念珠一般有108粒,这108粒念珠代表了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欲念,通过一边诵读佛经一边转动念珠计数的方式,佛教徒相信可以克服自己心中生出的无数欲念而让自己变得平静而宽容。除了108粒的念珠,也有16-19粒的,但是除此之外的数目用的很少。


 

佛教中使用不同材料来制作念珠,从比较常见的各种菩提树种子,到各种木头、贝壳、琥珀蜜蜡、各种宝石材料等等,采用宝石的材料一般根据佩戴人的地位和财富而有所区别,据说最高等级的珠串材料来自于高僧喇嘛的人骨。

 

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108佛教念珠的不同组成部分:

 

组成念珠的108颗珠子被称为子珠,在每隔27个子珠处有三个不同材质的大小的隔珠及隔片将整条念珠分隔为4个部分,念珠的下方(佩戴的时候是戴在颈项之后方,很多人错误的佩戴在胸前)是由佛头佛塔、背云、子弟珠三部分组成,分别代表了佛教三宝:佛宝、法宝、僧宝。在主念珠的两侧又衍生出两串小的不同材质的珠串,每串十颗,被称为计数器(清朝的时候称记念),是用来计算一共诵念过的佛经祷文的次数。

 

实际上,佛教念珠一直到了清朝才在中国流行起来,当时清朝统治者尊藏传佛教为国教,佛教念珠也被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当时的文武大臣上朝时都要佩戴佛教念珠,被称为“朝珠”,而朝珠后来也慢慢成了代表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在我们的邻国朝鲜,从佛教传入时一直到14世纪时,佛教都是朝鲜的国教,朝鲜的佛珠不是108颗,而是110颗,多出的两颗佛珠个头很大,一颗装饰有华丽的佛教万字纹位于佛珠的最中间位置,另外一颗大的珠子不加修饰位于对应的另外一边的中间位置。


在日本,佛教念珠也在宗教场合和日常社交中用途广泛,除去在寺庙膜拜时必须佩戴以外,在重要的社交场合如葬礼、婚礼时也需要佩带,在日本几乎所有的茶室都在显要位置有用于悬挂客人佛教念珠的挂钩,如果哪家茶室有特别顶级的念珠会得到极大的尊敬。但日本的念珠大多数是112颗而非108颗,经常在位于庙宇的香火缭绕处由信众请回,香火越旺盛的庙宇的念珠被认为越有神奇的佛法效力。

本文系【彩色宝石网】签约作者,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欢迎转发朋友圈分享!